华星光电或上马11代线 液晶面板产能过剩现隐忧
今年京东方宣布将再上马一条8.5代线和一条全球最高世代的10.5代线。目前,华星光电也在研究是否要上马11代线。群智咨询副总经理李亚琴预测,随着产能不断扩张,到2018年,中国大陆的液晶面板产能将有望超过韩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液晶面板生产基地。 上游材料和设备仍需突破 不过,孙政民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冷静地指出,与韩国面板业相比,中国面板业还需要在上游材料、设备领域突破,否则产能再大,核心部件仍然受制于人。 2015年,国内的液晶材料、基板玻璃、偏光片等面板上游部件领域都有新进展。其中,基板玻璃的国产化成绩最为突出。群智咨询的数据显示,以彩虹和东旭为代表的国产基板玻璃企业已建成投产了1条4.5代、13条5代、8条6代基板玻璃生产线。至2015年上半年,京东方4.5代线、天马4.5代线的国产基板玻璃采购率已分别达到了80%、10%,京东方5代、6代生产线的国产玻璃采购率也分别达到了38%和46%。 但是,8.5代线的玻璃仍主要靠进口。群智咨询预计,到2017年,中国大陆将会有8.5代面板线11条以上,8.5代基板玻璃年需求量将高达11000万平方米以上。 这吸引了国际大鳄,2015年上半年,旭硝子、电气硝子、康宁分别宣布在惠州、南京、重庆上马8.5代基板玻璃生产线。彩虹今年上半年也宣布在合肥投资8.5代基板玻璃项目,东旭亦有相关规划。“如不能在8.5代线的玻璃上占有一定地位,只是偏安于低世代线,中国基板玻璃企业将无缘主流市场,处境将十分尴尬和艰难。”群智咨询分析师李雷广提醒说。 国产液晶材料也面临外资企业的竞争压力。2014年中国内地液晶材料需求量约116吨,诚志永华、江苏和成、八亿液晶、南京晶美晟等中国本土液晶材料企业2015年上半年出货量约10吨,预计全年可超20吨,较2014年的16吨有较大增长,但是满足需求的缺口仍然明显。 创新应用才能消化巨大产能 创新应用,是中国面板业另一个需要认真投入资源的领域。 在电视、手机需求增长放缓、面板产能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全球面板业产能过剩的隐忧已经显现。李亚琴举例说,55英寸4K电视面板的价格,从今年年初270~280美元,降到现在的220~230美元,每块下降了50~60美元,产能过剩的形势可能会延续到明年。 据了解,目前韩国仍是全球最大的面板生产基地,占了全球产能的四成;中国内地大约占了全球产能的两成。中国政府提出国内面板自给率的目标是80%。李亚琴估计,国内产能对比需求来算,国内面板的自给率已达60%;但是,京东方、华星光电有一半的出货量是出口的,所以国内面板实际的自给率只有约40%。 所以,继续扩大高端手机屏所需的LTPS、AMOLED生产线的产能,对中国来说是需要的。但在弥补结构性缺口的同时,李亚琴提醒说,下一步中国面板业由大到强,应把着眼点放在技术力的提升,而不是一味地扩大产能。 三星也在考虑是否上马11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但考虑快一年了还没有最终决定,相比之下它在柔性显示上的投资则爽快得多;而LGD除了在中国广州设厂外,没有新增液晶生产线。所以,李亚琴认为,韩国两大面板企业会更着眼于OLED等下一代显示技术的投入。 群智咨询预测,2015年全球AMOLED产能面积约990万平方米,TFT-LCD(液晶)产能面积约26000万平方米;到2018年,预计AMOLED产能面积将增至1860万平方米,液晶的产能面积为32000万平方米。未来五年内,AMOLED都不能达到目前液晶的产能,因此近十年内液晶、AMOLED将共存发展,AMOLED将首先会在手机、可穿戴领域取得更大突破。 “对中国面板企业来说,也要切合物联网应用的走势,加快技术布局。”李亚琴建议说,以往手机屏、电视屏会形成相对独立的产业链,但是未来物联网时代,万物相互连接,会派生出许多整合的新功能,因此中国面板企业也应在3Dtouch、传感器等新技术上布局。只有创新应用,才能顺利消化未来巨大的面板产能,形成良性发展的循环。因此,华星光电最终是否会上11代线,“我觉得他们还需要时间(论证)”。 |
关键词:华星光电,互联网,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