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卡信息为啥5秒到手机?
总让人联想到计算机屏幕上跳动的“0”和“1”,但实际上数据的应用远没有看上去这样枯燥。打开购物网站,页面上“推荐”一栏仿佛有读心术。你平时看的最多要是服装,页面上当季新款一一跳出;堵在二环路上挪动不得,点击手机上的导航软件,瞬间结合实时路况,指出一条绕开拥堵的小路;超市通过数据统计发现,男士在为婴儿购买尿不湿的时候,往往会顺手买几罐啤酒“犒劳自己”,于是将两者放在一起销售;新闻网站根据用户浏览习惯,让喜爱体育新闻的人点开网站就能看到实时比分播报……无论衣食住行还是娱乐休闲,数据正在逐渐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从今天起,本报开设“大数据时代的经济生活”专栏,将一个个看似枯燥的数据抽丝剥茧,为您解读隐藏在背后的奥秘。 中午,和朋友们在王府井百货大楼的外婆家餐馆聚餐后,李萌来到收银台。掏出钱包里的广发银行信用卡,输入密码。不到5秒钟,POS机显示刷卡成功,“嗞嗞”地吐出刷卡单据。这时手机也收到了一条短信:“您的广发信用卡于5月8日12时15分,消费人民币412元。” 这样的场景,在我们日常的消费中随处可见。不过,李萌是个爱刨根问底儿的人:“刚刷完卡几秒钟就收到银行短信,一直想问问这些数据怎么流转的,为什么这么快?” 探秘解析 信息高速上的“马拉松” 亦庄,中金数据系统有限公司。穿行在一排排深灰色的计算机服务器之间,总经理苗玉峰挨个儿检查着设备的运转情况。听说了李萌的困惑,这位曾在国有大银行负责数据管理工作20多年的老专家乐了:“别看只是短短的几秒钟,刷卡的数据已经像闪电一样,在信息回路里跑了一大圈!” 将时光回溯到李萌在餐馆刷卡的那个瞬间,当信用卡刷过商家的POS机,这笔消费数据已经进入了银联的专用线路。 “银行消费数据的中转,需要一个中枢网络系统,在咱们国内当然是银联。国外是VISA、万事达这些卡组织。”苗玉峰说,为了保证金融安全,这个中枢系统是专线专用。通过这条专线,李萌的这笔消费数据在同一时间到达了收单行和发卡行的数据中心。 顾名思义,“发卡行”就是发给李萌信用卡的广发银行;而“收单行”则是发放给商户POS机的浦发银行。在这一瞬间,银行本身的风险控制系统,也对这笔消费数据进行了全方位的审核。 “这张信用卡是不是一张正常使用的信用卡?有没有逾期不还?额度是否足以支持这次消费?”供职于一家商业银行信用卡部的张胜旭说,当银行风控系统确认这是一笔正常交易之后,就会给商户回馈一个“授权”,意思是“没问题,可以消费。” 这体现在李萌的感官中,就是商户POS机屏幕上显示出的“刷卡成功”。这时,银行通过电信运营商的网络,给消费者的手机发出一条消费提示短信。 “消费者在北京刷卡,我们假设发卡行的数据中心在广州、收单行的数据中心在上海,这笔消费数据无疑会走遍三地。”苗玉峰说,在一瞬间,数据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在地图上跑了个大三角。 |
关键词:刷卡,互联网,信息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