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运营商底层员工被指标压趴 内部现离职潮
底层员工被指标“压趴下” 收入下降、福利下降、指标却在上升。 “人工成本靠量化考核省钱,这样谁还坐得住呢?” “一个日控线足以让人茶饭不思,夜不能寐……” 在记者加入一个微信群里,大家对于考核指标、压缩人工成本、区别待遇等人力问题怨声载道,他们来自不同省市,彼此不熟识,却有一个共同的标签:三大运营商的基层员工们。 今年6月,瞭望智库、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院、华景咨询、通信世界、通信产业报、飞象网、科技杂谈联合发起了一个“运营商基层员工生活状态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400多名运营商员工中,约2/3的员工工资低于5000元/月,其中工资不足2000元/月的超过了15%。超过80%的员工生活窘迫,其中经常陷入拮据的超过25%,极为贫困的接近10%。 今年春节前后,北京移动客服中心的内部竞聘异常踊跃,移动分为三阶九岗,职位越高,岗位就越高。就职于此的王植(化名)说,当时听到小道消息,以后客服中心可能会从下至上逐渐外包,今年新招的员工大多都进入了外包体系,大家不想被“外包”就只能拼命往上爬。北京移动本年绩效考核特别严格,导致工资差距特别大,有的人一个月可以拿到一万多元,有的人却只有两千多元,很多老员工陆陆续续主动辞职走人了。“感觉活越来越多,钱却没见怎么涨。”王植说。 李新(化名),曾经给某市移动公司一线员工做过培训,他告诉《IT时报》记者,参加培训的虽然都是移动正式员工,但“满满都是负能量”,“每次培训时都在抱怨工作压力大,指标高,竞争太激烈,一点团队氛围都没有。”培训内容多是关于销售和服务中的实用技巧,但这些班组长级别的员工根本不感兴趣,大多数都在看手机、玩电脑,培训只不过是为了拿到公司要求的学习积分。李新笑言,自己变成了“一台电视机,只在台上发声,台下的人已经自动将老师屏蔽了。” 这种对于企业认同感和自身发展的麻木,李新认为源自近年来员工压力的增大。李新告诉记者,现在某市移动对于员工能力的评估,更多针对其“单兵作战”能力,各种指标要求更加精确,并且能力评估重点从服务能力转向市场销售能力,薪酬激励方案也是完全向销售倾斜,完成高者收入自然高,“这种管理制度虽然提升了员工个人的能力和公司的收入,但也让员工更看重自我收入,而忽略了团队合作。” 劳务派遣员工“两条路” 对劳务派遣制员工的处理也颇让运营商头疼,对员工而言,被转正或被裁员,只有这两条路可走。此前曾有媒体报道,中国移动的劳务派遣员工占总人数的62%。记者从山西某地级市的联通公司了解到,全公司200名左右员工中,正式员工大约只有40%,剩下的基本都是所谓的“紧密外包员工”和“劳务派遣员工”,这些非联通正式编制的员工大多被安排在营业厅、装维等一线部门,有些一线营业厅除了主管人员以外基本都是劳务派遣员工。 在中国联通应用商店运营中心这样一个重要的核心产品开发部门,劳务派遣的员工比例也超过了50%,甚至主管级别也在其列。“我们属于紧密型外包的性质,工资待遇和有编制的员工一样。”一位内部员工告诉记者。 根据人社部今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用工单位使用被派遣劳动者数量,不得超过单位用工总量的10%,超过这一比例的用工单位要在2016年2月低之前逐步降至10%以下。” 事实上,2008年1月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后,国家对于劳务派遣制的管理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劳务派遣员工”最多的电信运营商,这几年来,逐渐增大了“劳务派遣制转正”的比例。 “熬了10年才从外包员工转为派遣员工。”某省电信公司信网部一名员工告诉记者,他主要负责数据网络的后端维护,平时需要把守的是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学校等区域的重要网络。一次重大世界性会议前,他所在的团队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进行前期的线路建设,甚至没有双休日。因为学历受限,他至今还未能和电信公司正式签约,但已经进入待遇等同于正式员工的“紧密派遣系列”。 广东移动一名员工告诉记者,这两年全省“转正”人数至少增加了4倍,同时,对于未能转正的“劳务派遣员工”,逐步减少数量。山西移动和山西联通的内部员工也都向《IT时报》记者证实,上半年开始,集团便有“减少劳务派遣员工”的精神下达。记者从山西某地级市联通公司拿到的统计表格显示,2016年其劳务派遣人员将从2013年底的600多人转(正)减(员)至不到200人。 |
关键词: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离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