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企业争推定期理财 同质化竞争僵局待破
近段时间,各大互联网企业大量推出定期理财产品。微信近期上线一款定期理财产品,名为“民生加银理财月度”,除此之外,民生加银理财月度、招财宝、京东小银票等定期理财产品也都纷纷面世。 “宝宝类”网络理财产品的颓势和定期理财产品自身的高收益,使得投资者对定期理财产品十分热捧。但是,其自身潜在的风险和同质化竞争等原因,都需要消费者在投资前谨慎选择。互联网企业大肆营销定期理财产品,产品同质化严重,这种僵局亟待打破。 定期理财产品受热捧 余额宝的横空出世不仅炒热了货币基金市场,也让互联网金融变得炙手可热。此后,包括腾讯、百度、京东等互联网企业纷纷推出类似余额宝的产品。随着这股宝类产品热潮不断蔓延,最终出现了互联网系、银行系和通讯系宝类产品全面开花的局面。如果说以货币基金为主打的互联网宝宝时代尚处于互联网金融1.0时代,在阿里巴巴、腾讯等纷纷推出定期理财产品后,互联网金融已升级到2.0版本。 9月4日,民生加银基金公司在微信理财通平台上线民生加银理财月度。同时期上线的互联网理财还包括阿里巴巴招财宝、京东小银票、广发证券“e定发”等产品。这些产品的投资方向各有不同,比如民生加银理财月度主攻银行存款投资和短期债券,阿里巴巴招财宝则从借款产品、基金产品和保险产品三向出击,而小银票则是通过将传统银行票据转移到线上实现融资,但不管形式如何,这些产品都同属于定期理财产品的行列。 这些理财产品周期从25天到三年不等,比起去年大热的余额宝来说,流动性显然是略输一筹的,但是因其高年化收益率的优点,这些产品吸引了大量的购买者。9月10日当天统计,民生加银理财月度的7日年化收益率为5.281%,比余额宝高出1.1个百分点,大批投资者纷纷出手购买。据统计,“民生加银理财月度”每日申购的额度达一亿元,然而却屡屡供不应求,9日当天仅12分钟就售罄;广发证券的“e定发”一年期产品在开售当日仅用66秒就销售完毕,很多网友大呼“手慢就抢不到了”,足以证明这些产品的受欢迎程度。 对此,业内专家表示,互联网理财产品告别以货币基金的代表的1.0时代,迈向定期理财产品唱主角的2.0互联网金融时代,这标志着互联网企业逐渐对理财产品多元化的重视,逐渐对市场进行细分。 多方原因促成大热卖 造成定期理财产品大热最直接的原因莫过于“宝宝类”理财产品的收益下滑。经过年初四大行的围追堵截和政策的限制下,尽管余额宝的资金规模仍然高达五千多亿元,透露出大量散户持有的信息,但4个月内超过15%的收益下滑率,还是让很多购买者有了另谋出路的想法。同为货币基金的华夏基金财富宝近期显示的7日年化收益率也仅为4.515%,货币基金的利好显然已经丧失了。很多散户都表示,即使现在余额宝的收益仍然高出银行一些,但实际已经突破了他们的心理底线。持续营销“宝宝类”理财产品,对企业而言,已经没有什么可上升的空间。 另一方面,从投资者对资本的天然追逐而言,能驱动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的,还是定期理财产品高收益率的巨大吸引力,定期理财产品的时效长度就已经决定基金经理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运作资金,用来配置时间长的资产,这样一来,它的收益也必然会高过“宝宝类”理财产品。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这些产品的高收益率,不排除是企业是在让渡自身利益“赔本赚吆喝”,有业内人士提出,这些产品之所以能够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在利用高收益和饥饿营销来达到自己的营销目的。 还有一方面就是,互联网企业销售定期理财产品,有它自身强大的渠道优势所在,这是传统企业所不能达到的,阿里巴巴在余额宝时期积累下的渠道优势成为它能够热销招财宝的重要原因。此前拥有不太乐观的用户体验的银行理财产品,是很难与其相抗衡的。 产品同质投资需谨慎 然而高收益的背后不是全无缺点,如业内人士所说的,如果企业是处于营销目的让渡自身利益来博取关注的话,那么一旦企业达到目的后,收益回落是必然结果。而且定期理财产品的时效性,也是购买前需要考虑的问题。即使多个产品号称能够随时变现,但变现困难仍是此类产品的最大问题,比如阿里巴巴招财宝变现需要支付0.2%的手续费,实际上还是给变现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此外,有分析师认为,今年银行的的资金面相较去年,已经宽松许多,很难出现结构性资金不合理而导致的紧张,所以今年投资者很难复制去年余额宝高收益的旧历史。 具体到各个产品之中,也需要投资者的谨慎对待。高收益率的表层面目还隐含着潜在风险,例如京东小银票此类的票据理财,投资者实际上是无法接触到现实的汇票,所以真假无从考量,风险随之大幅增加;比余额宝收益高的民生加银理财月度在银行的协议存款仅占4成多,和前者拥有七八成的协议存款相比,何者风险更大不言而喻。 但最大的问题是,伴随着大热形势下,定期理财产品的大量同质化也不容忽视,如果没有及时有效地对市场进行细分,可以预见的是,价格战很快就会打响,这对于企业的发展以及整个金融秩序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甚至可能会出现的最坏情况是新一波的清盘潮的到来,如同去年“宝宝类”理财产品一样因为自身同质化恶性竞争,而最后遭受被围剿的局面。而且同质化带来的另一坏结果是市场良莠不分,比如被“315”晚会曝光的金恒痛事件,至今还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所以互联网企业很难保证,他们的定期理财产品会不会因为同质化严重,成为下一个“宝宝”产品,让普通投资者的利益蒙受巨大损失。 |
关键词:互联网,理财,定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