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人脸识别技术 微众银行探索金融"补充者"之路
新的风控尝试 从徐军3.5万元贷款的发放流程来看,无抵押担保、线上化处理的背后,风控主要依靠的是人脸识别技术和大数据信用评级。 据黄黎明介绍,由于以小额、分散业务为主并采用线上模式,银行最关注的是伪贸欺诈风险和信用风险。人脸识别技术主要预防欺诈风险,即判断一个人的身份真实性、意愿真实性,了解账户的实际控制人和交易的实际受益人。 “从整个行业看,除了人脸识别,指纹、声波、虹膜等生物识别技术都已日渐成熟,并运用在很多场景和金融领域。”曹彤说,该行的人脸识别正处于内部测试阶段,能不能最终走向市场并得到各方认可,还需要不断与各方互动。 大数据信用评级则更多用于预防信用风险,即通过征信信息来判断客户的还款能力。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发放网络贷款时,授信审批的基础数据来源是央行征信系统,补充数据是银行自身数据库,即存量客户在该行的业务数据,如负债、资产、资金交易情况等。最终贷款额度确定、发放获批,则是内外部信息交叉审核的结果。 “未来会不断吸收多元数据加入,包括在客户同意的前提下从合作伙伴那里获得一些数据。”曹彤说,目前,人脸识别、大数据信用评级还只是微众银行做的相关设想和尝试,在线银行到底采用什么模式,上述风控模型能不能跑通,均有待实践。 对内开放的标杆意义 在微众银行内部试营业的同时,其他民营银行获批开业的进程也在加速。1月28日,上海华瑞银行成为第二家获批开业的民营银行。由此,在2014年批筹的5家民营银行中,还有浙江网商银行等3家尚在筹建中。 民营银行之所以广受关注,在于其标志着银行业对内开放扩大的标杆意义。 实际上,民营资本进入银行,法律上本身没有障碍,实践中也较为普遍,主要方式是通过兼并重组和在银行改制、改造的过程中进入银行业。 “真正由民营资本发起设立的还比较少,真正自担剩余风险的并不多。”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试点启动之初曾表示,试点主要是试行自担风险的新机制。具体来讲,一是让资本说话的公司治理机制,二是让资本决策的经营管理机制,三是让资本所有者承担风险损失的市场约束机制。 之所以强调自担风险新机制,与银行的经营活动外溢性、风险外溢性有关。作为资金配置中枢,一家银行发生问题都会产生系统性影响。为此,银监会对试点民营银行提出3条监管思路:一是按属地原则监管,即在哪里试点,就由当地银监局负试点责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二是按照统一标准实施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特别是强化对关联交易的监管;三是严格风险控制和处置,按照风险为本的原则,强化银行内控制度建设,防止风险外溢,确保存款人和相关债权人合法权益不受损失。 |
关键词:互联网,手机,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