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互联网工业不走寻常路
在科技感十足的白色生产线上,身着蓝色工作服的工人时不时抬头看看工位上的显示器,对面前吊在空中的半成品做出调整。虽然每一件经手的西服都不一样,但工人们显然熟练无比,只需按照显示器的提示完成动作,下一件西服便自动送到工人面前。 这是青岛红领服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红领)高度智能化的西服定制生产线上的一幕,这家传统服饰制造企业因为互联网以及寄生在互联网上的全新生产模式,实现了彻底蝶变——从用户在互联网上定制开始到西服配送到用户手中,一件互联网化的西服才正式走完诞生之旅。 能够实现个性化定制西服的规模化生产,这是红领蝶变的秘诀。不同于德国的工业4.0和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概念,这个被称为“互联网工业”的生产模式正在成为青岛市发展智能制造的第三条道路。 “青岛要率先在全国打造互联网工业基地,落脚点不是工业互联网,强调的也不是一张网络,而是真正立足于工业。互联网时代的工业就是互联网工业。”青岛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项阳青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 2月4日~6日,中国电子报记者组初探青岛的智能制造,层层剥开“互联网工业”这一全新生产模式的核心真谛。 C2M模式颠覆创新 互联网工业的最初想法来源于红领。这家企业,在长期量体裁衣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套方式,通过测量客户身体的19个部位,得到22个关键数据,再根据数据完成裁剪、缝合、熨烫、质检、入库等工序。 红领集团董事长张代理敏锐地意识到,这样系统化累计下来的12年海量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将是宝贵的财富。在互联网的时代,不管用户身处何地,只要能够按照红领的方式提供这22个数据,就可以为其量身定制衣服。 红领建成了自主研发的大数据平台系统,并对工厂车间进行了智能化改造。张代理将正装西服的生产科学地分为300多个工序,愣是将一件西服的制造放在了流水线上。而每个工位都配备了一台平板电脑,只对应一道生产工序。 “你可以将整个车间想象成一台数字化的大型工业3D打印机,3000多名员工都是网络上的节点,全部工序都在信息化的平台上完成,每件产品可以说都是‘打印’出来的。”张代理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解释说。 这是一种通过互联网的联接,以数据驱动的个性化定制、大规模生产的全新商业模式,即C2M(用户到工厂)的模式,从订单到生产再到销售,产品在用户和工厂之间形成了闭循环。 凭借数据驱动,原本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企业转型成为一家互联网企业,红领因此尝到了甜头。随后,红领把这种生产模式从母体公司中剥离,成立了独立的“酷特智能”平台,将“红领模式”进一步复制到了制鞋、服装机械、假发、帽子等其他制造领域。 红领模式带动了一大批青岛本地企业向“互联网工业”转型,其中就包括传统家电制造企业海尔集团。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多次带领团队到红领学习,并在青岛海尔滚筒洗衣机工厂和沈阳冰箱工厂进行智能化改造或者新建。 在青岛海尔滚筒洗衣机工厂,记者看到,这个被称为“黑灯工厂”的高度智能化生产车间,除了机器的轰鸣和机器人精准的腾挪之外,几乎看不到工人。当然,无人工厂并不是海尔智能制造的唯一目的,在滚筒智能工厂的中央控制室,记者注意到海尔工程师已经把洗衣机分成了若干模块,用户可以从互联网上根据自己的喜好实现DIY定制。这可以理解为“红领模式”在海尔的再现。 海尔从2012年引入了互联网思维,在制造领域借用智能化、网络化的技术手段,实现了围绕用户的个性化定制、柔性智能生产,在战略思维上,张瑞敏开始将海尔平台化——原本8万名员工变成了2000个经营体,由“制造产品的加速器”转变为“孵化创客的加速器”。 “互联网工业的模式让我们成为制造业的阿里巴巴,我们相信未来甚至能够颠覆淘宝。它保证了产品的个性化、真实性和低价,一旦在消费品领域推广开来,第三方纯电子商务平台的作用会越来越小。”项阳青对于红领、海尔等青岛本地企业在“互联网工业”上大胆尝试,充满了憧憬。 “互联网工业”跑的是数据 项阳青向记者指出,青岛市之所以提出“互联网工业”,是基于目前大多数企业对于智能制造的错误理解。 |
关键词:红领服饰,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企业,青岛四方,互联网工业,中国电子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