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秀场终归一场价格战
又到一年“6·18”,本是京东店庆的这一天,随着京东竞争力和话语权的提升,成为继“双11”后的又一个行业狂欢。电视广告里因为早起两分钟赶上公交车而庆祝的上班族、公交站牌上说着“怎么算都划算”的主妇们、盘古七星酒店遥望京东总部的颇具针对性的“电子大字报”,无一不向人传达着行业对这个“6·18”的重视。就连从不网购的长辈们也会发来短信询问:“听说最近网上东西挺便宜,帮我买个电风扇吧。” 规模决定影响力。之所以是“6·18”,不仅是它选了一个还不错的时间点:上半年商品清仓、下半年新品上市、“五一”假期已过而“十一”长假遥遥无期、正好与天猫“双11”隔开半年,谁也不碍着谁。更重要的是,京东已经成为一家市值500亿美元的巨型公司,规模仅次于BAT。也正因如此,以京东为主场的“6·18”才能得到包括天猫在内的主流电商的群起响应,让这一天成为电商造节的又一个样本。 我们应该肯定“6·18”的进步,从单一电商的促销到行业狂欢,“6·18”完成了质的飞跃。但从整个行业发展的角度看,它还远没有达到被神话的地步。这几天,行业内有一种观点认为,今年的“6·18”不同于以往,竞争已经覆盖到商品、服务、物流及互联网金融等领域,从价格战升级为生态PK,笔者不以为然。并不是说今年的“6·18”没有将服务纳入进来,而是仅仅纳入服务、物流和金融服务的“6·18”,还不能算是生态秀场。 首先,商品、服务、物流是消费的必要组成部分,纯价格导向的促销早已被淘汰,商品质量、服务质量和物流速度及稳定性都是应有之义。如果说在电商发展15年后的今天,我们还要为商品真伪、售后服务和物流的基础水平担忧,那实在是中国网络零售发展之耻。而以京东金融为代表的金融服务——包括供应链金融和消费金融,本就是围绕电商平台建设的,可以成为电商平台的“增值部分”,这是一块可以大秀的肌肉,但仍属于集团业务范畴,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生态圈”的一部分。 什么是生态圈?一言以蔽之:环境。从顶层设计——法律法规,到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到与之相关的众多公司和个人,都身处于这个庞大的生态圈中。在去年的“双11”中,阿里巴巴初步调动起它的生态圈——除了支付宝外,包括阿里投资的银泰、UC、高德地图等企业都被融入其中。但“6·18”期间,我们却鲜少看到整个生态圈的联动。这与京东更多坚持自力更生的企业经营思路有关,也与京东在生态圈中的地位不无关系。 在这个人尽皆知的阵营划分里,天猫属于阿里系,京东属于腾讯系。不同的是,阿里本身就是生态圈的中心,而京东却要通过腾讯才能调动生态圈的力量。因此,腾讯生态圈中的几员大将,除微信外,包括大众点评、小米、滴滴打车、58同城等公司都对“6·18”兴致缺缺。一来它们在业务方面本就与京东存在交叉和重叠,二来这些公司获得腾讯投资也只是各取所需,“羁绊”并不深刻。 因此,今年的“6·18”依然会止于价格战,有了物流、服务、消费金融的“战斗力加成”,今年的价格竞争会趋于良性,但成熟的“生态PK”时代还未到来,但不会太远。 |
关键词:6·18,生态圈,支付宝,价格战,物流,秀场,主场,腾讯,双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