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数码频道>>焦点资讯

"伪冷链"下的生鲜配送乱象:冰块保鲜食品更易坏

来源: 新京报 作者: 新京报 2015-07-07 08:34:56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投诉

  生鲜食品屡遭吐槽

  近日,一位北京西城区的消费者称,今年4月他曾在1号店订购了100多元的冰鲜产品,打开后也是里面全部都坏掉了,如果要退货1号店最多只赔偿50元损失,还需要自己垫付快递费,“所谓的全程冷链,也就是张空头支票。”

  一位在天天果园上购买了一箱“云南夏黑葡萄”的刘女士则向新京报反映,收到货之后发现葡萄一开始腐烂,“用纸箱子送来的,打开后才发现葡萄上有白色斑点,并且开始发软,保温措施就是2个冰袋,并且快全部化开了。”

  新京报记者在某知名水果电商商品页面看到,有不少消费者在评论区留言,也称买到的葡萄并不新鲜,“打开生鲜袋,一股酸气扑面而来,上面很多烂的,80%的葡萄都掉下来了,严重怀疑新鲜程度。”也有消费者说,葡萄放得太熟,“表皮都有点烂了,从包装袋拎起来后,基本上都从杆子上掉光了。”

  冷鲜包裹到手发现食品坏掉,这并非个案现象。去年8月,一位消费者在大众点评上投诉微特派的配送服务,“周一早上9点收到短信提醒,说买的冻海鲜开始配送,结果等到晚上9点才送达,打开箱子发现冰已全化了,肉质也并不新鲜。”

  探访1

  上海微特派站点:

  当天配送不完只加冰袋过夜

  7月3日下午,上海杨浦区的微特派配送站点,两名快递员正忙着进出搬放包裹。这个面积狭小的商铺中,大量天天果园、本来生活、1号店生鲜的生鲜快递箱,在高温下随意堆放在开放式仓库中,而一旁“冷链设备回收区”,则被大量普通快递包裹堆满。

  快递员林某说,这批堆放的生鲜包裹昨晚便已到站点,因人手紧张,到了下午还未能配送给消费者。平时,他们主要为天天果园、本来生活等电商配送生鲜水果,这些货物被放入黑色泡沫箱,同时加入数量不等的冰袋降温处理,再统一运输到站点进行配送。

  “正常情况下冰块能保温8个小时左右,遇上高温天气要尽快送出。”林某告诉新京报记者,这些生鲜货物在仓库——站点——消费者的配送环节中,全程依靠冰块降温,所以必须保证24小时之内配送完毕。“当天配送不完要在站点过夜的,只能打开泡沫箱再加冰袋。”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这些标明“冷藏”的包裹与东方CJ、亚马逊等普通包裹混在一起,由快递员用电瓶车配送,并没有任何其他冷藏设备。由于货物较多,部分冷藏包裹用绳索捆绑在电瓶车侧面。

  现场另一位快递员则称,公司并未配小型冷藏车等设备,对常温件、冷藏件的配送也没具体规定,只要在当天送到即可。如果碰到包裹堆积、延迟送达,虽然一般要放入冰柜中冷藏,但因容量有限无法全部放入,只能采取加冰袋的方式保鲜。

  新京报记者联系到微特派上海区域负责人,对方表示其在上海区域承接了部分天天果园、1号店等电商的生鲜配送业务,是仅次于黑猫宅急便的第二大专业冷链配送商。由30台冷链车统一将生鲜包裹运送到站点,当天由快递员统一送出。

  “利用特制保温箱和冰袋,基本能保证全程冷链配送。”该负责人称,根据货物种类不同,加冰袋后可将温度控制在0~5℃或5~8℃区间。但他同时也承认,遇到配送高峰期时也会使用常温车运送,“没有哪家公司敢保证全程冷链车配送,连黑猫宅急便都做不到。”

  7月3日晚间,新京报记者在另一家中粮我买网的配送站点看到,快递员正将未能签收和退换货的包裹统一放入大型冰柜中。

  站点负责人王先生告诉记者,其配送队伍全部是中粮我买网自营物流,配备了近10台专业的冰柜、冰箱等储藏设备,生鲜包裹在凌晨抵达站点后便要放入冰柜,在隔天全部配送完毕。具体的投递环节则是在特制的保温箱中放入数块事先准备好的冰板,“最低能到达零下30度左右,按规定要在8小时之内配送完毕。如果遇到消费者不在家等情况,需马上带回站点存入冰柜,避免冰块化掉导致食品腐坏。”

  探访2

  北京配送点:

  冷链断了链冷藏变常温

  冰袋+泡沫箱降温,是一些生鲜电商冷链配送的主要模式。这意味着生鲜包裹在仓库、站点、消费者的配送中,必须同时间赛跑,赶在冰袋保鲜失效之前,将食品送到消费者手中。

  但正是这由配送站点到消费者手中的“最后一公里”冷链中,更易出现“断链”。

  7月2日下午15时30分,在北京丰台某小区旁的配送现场,新京报记者注意到,由微特派负责派送的本来生活、1号店的冷鲜包裹,被绳索固定在普通三轮车的车顶。

  快递员李师傅告诉新京报记者,3个标“生鲜冷藏”的包裹里装蔬菜、水果,里面放置有干冰,而另一银色保温箱中是肉,但什么也没放。“没加冰块的货物需下午2点半前送到,路上遇到事送不过去也没办法。”

  而在北京知春里站的一家快递货物配送中心,不少快递人员忙着对包裹分拣、装车。当天33℃高温下,新京报记者看到,部分标有“冷藏”的蔬菜等生鲜包裹,只用普通白色泡沫箱包装,并未采取任何保温措施。

  新京报记者在现场等待的时候,没有人对这些生鲜包裹给予更多“关照”。半小时后,才有一位快递员来取货。当询问这些标“冷藏”的生鲜是否保温时,快递员称盒子里加了干冰,就快速推车离开。

  事实上,这个由北京陆达达物流公司承运的生鲜包裹,标签上用加粗黑体字标明“冷藏”,但记者之前打开盒子,发现里面的蔬菜只用普通塑料袋包装,并没有干冰、冰袋,也并未采取其他保鲜措施。

  探因

  “冰块冷链”意在压低成本

  各生鲜电商都喊出“全程冷链”口号,但在落地配送环节却大相径庭,这背后是有出于成本的考虑。

  新京报记者获得的一份材料显示,在微特派的核心业务冷链配送中,有本来生活、东方CJ、1号店、易鲜坊、唐朝农庄等8家合作客户,覆盖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其冷链配送服务费用16~20元/单,首重1公斤。

  这些生鲜电商网站的对外介绍中,均称使用严格的全程冷链。不过,在实际递送环节中,配送入宅时“泡沫箱+保温冰袋”开始成为通用模式,甚至在常温下进行。

  北京一家冷链设备厂商负责人徐先生告诉新京报记者,目前针对全程冷链已有成熟产品,如专业冷藏车上搭载的品质劣变监测装置、品质信息预警设备等。如电商平台要按照严格意义上的全程冷链标准来执行,采用专业冷藏物流车配送入户,成本太高昂,平均价格约在300元/单左右。

  相比之下,更多企业愿意寻求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选择低成本的冷链运输方案:“目前保温泡沫箱价格在2~3元、降温冰袋价格在0.5~1元左右,配送设备成本较低,而且还可循环回收使用。”徐先生说。

  曾为本来生活网提供物流解决方案的北京某物流公司负责人说,目前各大电商平台主要采用的还是“二段式”半程冷链,即依托城市间干线冷链运输,以城市冷库做节点,配合保温措施完成配送上门。

  “借助第三方承运商冷链配送,虽然可节约成本并快速复制到全国范围。但一件货物从生产基地到消费者手中,要辗转经多家物流商,在中间的流通承运环节一旦发生脱离冷链,电商平台很难进行实质性管理,这会很容易影响产品和服务品质。”该人士表示。

  还有不少电商平台选择了自建物流。截至目前,顺丰优选、中粮我买网等都纷纷建设自主全程冷链,实现全程运输环节的温度控制,来保证物流配送速度,这也带来高昂的前期投入。

  “自建冷链配送的重资产模式,对中小电商的成本太高。”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北京一地为例,冷库平均租金约在2元/平方米/天,即便是5000平方米的中型仓库,也意味着每年要付出近400万租金成本,再加上硬件设施、人力等因素,每单生鲜品类的配送成本要占比30%以上,“价格较低的水果等产品,几乎不赚钱”。

关键词:生鲜,配送,互联网,电商

责任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