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长城网>>数码频道>>焦点资讯

人际交流变“人机”交流 爱恨交织的朋友圈

来源: 新华网 作者:刘斐史 2015-10-02 08:19: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刚刚过去的这个中秋,比比哪个国家的月亮更圆的“晒月亮”成为中国微信朋友圈的主题;即将到来的十一黄金周,比比哪个地方的景点“更美”或“更挤”,也将毫无悬念地将占据这个中国最具人气的社交平台。

  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一天从“刷”朋友圈开始。亲情、友情、工作、兴趣……在这个诞生4年多的平台上,人们在不断变换“脸谱”,投射着现实世界中的复杂人际关系。

  让传统更具活力

  河南郑州的阿文每周五晚都会和远在英国的妹妹微信视频聊天,这让8000多公里的距离“若在比邻”。

  今年中秋,阿文和妹妹互相分享了各自的“超级月亮”。

  已经脱离乡土时代的中国,越来越多中国人离开家乡到城市、异地、海外,他们的中秋在微信里依旧欢乐。

  回溯过往,从信笺到电话,到短信,再到邮件,如今微信更进一步打破了空间的限制。

  覆盖中国90%以上智能手机,拥有5亿多月活跃用户,微信这种新技术形态给中国人生活带来通讯、支付、资讯等方面的便利。

  微信拜年、微信发压岁钱、微信吃团圆饭、微信祭奠亲人……技术的便利从某种意义上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甚至带来新的消费增长。

  据了解,仅2015年除夕当天,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10.1亿次,是2014年的200倍。

  “以前过节等着盼着走亲戚、拿压岁钱,现在红包祝福更有吸引力。今年过年,一秒钟不看微信,好像错过了几个亿。”“90后”浙江姑娘凯云说。

  人情往来“双刃剑”

  中国一向注重人情往来的社会,无论是亲人还是朋友都需要“常走动”才能维系和增进感情,而基于技术便利进步的微信,也让人变得懒惰了。

  “低头族”越来越多,聚会时甚至不得不把手机“叠罗汉”以防“相视两无言”。更多宅人则干脆以“为旅游晒图点赞”代替“迈开腿走出去”。

  “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评论,而送上一个‘赞’,就代表着‘已阅’,这并不需要太多的成本。”在北京工作的白领青华深谙朋友圈点赞之道,所以,她打开微信的第一件事就是为朋友点赞。

  这让“人际交流”看上去更像“人机交流”。

  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只是生活有些依赖微信还只是主观意志力的薄弱,如果工作都遭微信绑架则真的是“无处可逃”了。

  “现在公司大事小事都在微信群里说,你不得不随时盯着手机看,生怕一不留神就错过了一个大项目。”在保险公司上班的张京说。

  最让微友烦恼的是,原本是私生活的微信世界也越来越为公事所用,越来越多的微信好友开始义务推销“好友的好友”的广告,让原本有趣的朋友圈变得功利。

  “我的微信现在已经人人喊打了。”河南一地方电视台主持人汪涛说,他近来不得不应要求为电视台的微信公众号进行推销,这让他很无奈。

  爱恨交织的“微世界”

  “晒吃晒喝晒自拍,吐槽加班、天气和工作的这些仅对家人和好朋友开放,转发与工作有关内容只对领导和同事开放,一些一辈子都不可能再见面的人彻底屏蔽。”青华说,一旦发错,立马删除。

  在微信世界,同样需要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否则可能会步步惊心。家人、好朋友、一般朋友,领导、同事、客户……了解到微信世界的复杂后,青华用了近一个下午的时间对好友进行分组。

  “朋友圈里有很多潜规则,不遵守就很可能被边缘化。”青华说。

  由于微信定位于熟人社交的强关系,这一特殊性让微信朋友圈并非戴着面具出入的自由广场,而是移动互联网终端上的现实世界再现。

  微信朋友圈的“各种晒”,固然有给自己留一份回忆的意味,但也常常被解读成一种炫耀。人们或点赞好评,或拉黑取消关注,不同的应对背后是复杂的心态与人际关系。

  “微信朋友圈里发不发、发什么、什么时间发,都要考虑更多。”张京说。

  全球调研机构凯度集团年初发布《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显示,如今微信所关联的人已经从比较小的朋友圈扩展到大的宽泛的交际圈,且垃圾和重复信息充斥。同比而言,只浏览不评论不互动的人群从39%上升至46%,且社交疏离型人群也增长了2.1个点。

  莫名其妙被拉入各种与己无关的“烦人群”,因业务组建而过后无人注销的“僵尸群”,一度令“改换昵称+退出群聊”成为应对方式,这样既不会伤人感情,又免自己受扰。

  为此,深谙中国人际交往之道的微信的设计者们推出了“悄悄退群不提示”功能,真应了那句“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供给”。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曾表示,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就是人的世界、感官和思维方式,借助手机才能有效生活,才能实现社会化。微信则加重了这种趋势。

关键词:朋友圈,手机,互联网

责任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