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数码频道>>焦点资讯

不用软件打不到车:创新有时为何与消费者过不去

来源: 澎湃新闻网 作者: 澎湃新闻网 2014-08-10 16:02:27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不用软件打不到车:创新有时为何与消费者过不去

  不用软件,就打不到车?

  有趣的是,我们的政府监管部门对此先是近乎失语,而后好像底气不足,在市场和创新的话语优势面前,不知如何是好。于是,本该维护公益、让公共政策向弱势群体倾斜的一方,就只能妥协了。市场条件下,商业创新的前沿往往是监管和执法的薄弱处。但人民政府对于公益,包括城市交通与的士市场的健康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创新越是活跃,监管的任务就越重。有关部门必须尽快适应网络时代商业创新的挑战,胜任监管职责。因为我们不能指望搅局者自我监管,或者市场自我调解——市场可没长着良心,守法不是它的义务。

  高品质的创新是一种理想。理论上,为降低创新成本,创新者应共同保证创新的质量。但实际上,市场竞争的激励机制会鼓励商家选择不负责任的创新,甚至假创新,以赢得市场份额或建立垄断。道理很简单:假创新比真创新容易,损人利己的创新能给竞争对手增加成本,而造成社会总成本(包括总的创新成本)上升,恰是构筑垄断的有效手段。于是,法律和监管疏漏之处,打着“创新”幌子的假冒伪劣,就大行其道了。

  比如,最近市场上,气象保险产品有不少“创新”。媒体报道,以“前无古人”的“创新”为己任的某在线保险公司,推出了一种“37度高温险”。据产品介绍,今年夏至到处暑(6月21日至8月23日),如果最高温度超过37℃的日子累计超过约定免赔天数,该公司将支付投保人每日5元的高温津贴,按超出天数计。保费每单10元,可累计领取100元保险金,每人限购99单。类似的气象保险,还有“中秋赏月险”和“雾霾险”等,宣传十分红火。不过,也有评论认为,这类保险产品像是赌博游戏,是商家的营销噱头。消费者投保,大多是一种“赌一把”的“娱乐”心态(参阅《众安财险“37℃高温险”引质疑,稳赚不赔似噱头》,中国网/保险要闻,2014.5.30)。诚然,只要消费者明白,别把娱乐当保险,这样“创新”也无伤大雅。但是,这些产品一旦受媒体青睐,其社会效应就不可忽视了。保险是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设施。为了有效发挥它的风险管理作用,就要求它和别的产品,例如“赌一把”的游戏,有不同的市场形象。这对我国保险业的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保险公司为了赚钱,把不论什么游戏当作“创新”的保险产品宣传,就有误导消费者之嫌,并可能损害保险业的整体形象,失去公众的信任。由此看来,商业创新也要讲一点职业伦理,行业自律是维护创新的品质和可持续性的一项必要条件。

  创新之被视为好事,是因为我们相信,多数的商业和技术创新会带来生活的便利,能够服务于社会和公益。但我们必须记住,创新在给予美好的许诺之时,也带来了不可预料的风险和道德困境(moral dilemma)。这在大数据的干预下,变得更为明显而频繁了。大数据可供我们发现并分析现象间复杂多样的关联,从而刺激各领域的创新。然而,大数据也有它的局限,就是一般只反映事物间的同步、共存表象,而非因果、次序、直接间接等深层逻辑关系。故而简单地以大数据的描述为依据,设定事物间的逻辑关系,有可能是不准确,甚至虚假的。据此创新,则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我们以农业气象保险领域的一款新产品为例。

  自古以来,种地是靠天吃饭。可是天有不测之风云,为了应对这一风险,就有了农业气象保险。美国有一间气候公司(Climate Corporation),是两名谷歌雇员在二零零六年创立的。他们利用大数据做农业气象保险,非常成功,去年被孟山都公司斥资11亿美元收购。气候公司的创新,简单说是这样的:它从国家气象局等部门免费获取气象数据,包括美国两千九百万公顷耕地的降雨、洪水、土壤状况等历史记录;进而,将这些耕地分作约50万个区域,逐日逐区做气候模拟和分析,生成上万个可能的区域气象状况。其每天的数据处理量高达50 x 10的12次方(terabytes),可谓大数据利用的极致。据此,气候公司号称掌握了高精度的耕地气象预测能力,而它推出的“全气象保险”产品,是以2.5 x 2.5英里见方的土地为单元计算降雨量和温度,按作物品种及生长期制定保单,提供旱涝、霜冻等各样险种,向农户销售。这新产品的理赔手续很简单,只要单元耕地的降雨量、夜间温度等超过了预设的正常值范围,公司就自动理赔。一反保险赔损的常规,公司既不检查庄稼受损状况,不计较耕作管理问题,也无复杂的申赔填表和谈判手续,确实让参保农户省心。这一亮点,在市场上很是吸引眼球。

  然而,“全气象保险”的理赔简便只是外表,它实质性的创新在别处,即,虚化真实的气候风险,让天气同耕作及损失脱钩;取而代之,做实一种虚拟的风险关联,即气候公司自己的气象预测和农户心理之间的博弈。这一虚一实,颠倒过来,做一款新产品,同国家的常规农业保险一道,为农户提供超高(100%,甚至更高)的保险覆盖,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气象保险的社会效应。首先,气象变化无常,惟有靠大数据的支持,掌握了高精度的预测能力,才可能做成商业保险产品,即具有可精算预计的盈利。换言之,个体农户因为在气象信息上处于极度劣势,在财大气粗、大数据武装到牙齿的保险商面前,他们实际的获赔机会,是很有限的,可能远低于随机概率(笔者将另文讨论)。其次,那被虚化了的真实影响,被搁置一边,不再与保险理赔相关。当农业保险不再关涉庄稼是否受损,也不考查耕作管理是否妥善,气候恶化的后果就被遮蔽了。加上非常高的赔偿允诺,这款创新产品向农户发出的信号是:天气是好是坏、种田是否认真、收成高产低产,都无关紧要,不再是风险;相反,坏天气越多,个人收益可能越大。无怪乎,气候公司要在官网上有名有姓地“晒”顾客感受,登农户语录:“自从买了气候公司的保险,老天爷再也愁不着我了。因为我知道,无论天气怎样,我都能还贷款”。二零一一年,德国赫默霍兹环境研究中心(UFZ)发表报告,探讨了降雨保险对生态和农户行为的影响。报告指出,此类保险在短期内可以帮助农户应对旱涝,但很可能,也会诱使农户改变勤劳谨慎的耕作方式,放弃传统的远程管理规划,从而导致忽视生态的可持续保护。长远地看,是不利于农户的生存与发展的。

  以社会公共利益观之,对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大目标,这类创新的负面效应也很明显。农户一旦称为坏天气的受益人,觉得耕作无关天气,势必鼓励不负责行为,造成利益冲突,撕裂了本该团结一致、同心协力的社会。蔓延开去,不仅将影响粮食和蔬果供应,全球阻止生态恶化的努力也会受阻,引发更严重的气候危机。

  这样看来,大数据在帮助我们发现世间万象的同步、共存关系的时候,也为虚构(包括无原则地更改、淡化或强化)关联和制造不真实的规律开了方便之门。用这种虚构来创新,看似可以给消费者或用户带来收益,甚至完全符合市场机制,但长远的后果很可能是扰乱市场,对社会和个人都是不利的。二零零八年由金融衍生品创新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说到这儿,创新仿佛成了一个贬义词。当然不是。创新是人类发展的动力,是人的精神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带来的福祉我们时刻在分享。我们当然不会,也不能,因为创新可能有负作用,就因噎废食。不过必须指出,创新既是人的社会活动,就带着价值取向。在市场条件下,商家创新是为利润和竞争胜出而博弈,而私利未必符合公益。创新的搅局越大,这矛盾也是显著;有时候,搅局甚至会引发社会变革,重塑伦理景观,要求“社会契约”的修订。这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进入信息时代,社会多元化倾向凸显,各方利益交织而冲突成为常态。创新的后果就愈加复杂了,其价值取向和社会干预变得更为敏感而难以预料。例如,前些年玉米乙醇的能源环保创新,引发全球粮食供应短缺,价格疯涨,加剧了第三世界的饥荒,就是典型的一次“意外事故”。因此,以谨慎的态度,从公益出发,鼓励并管理创新,就不仅是明智的,更是必须的。

关键词:消费者,互联网,软件,打车

责任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