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电商有点"夹生" 食品变质退货情况不时发生
“消费习惯”是最大的门槛 市民席女士的遭遇比较典型:今年9月她通过顺丰购买了一箱新鲜樱桃,收货时发现腐烂了,投诉,顺丰答应补送一次。收货,还是有很多坏的,再投诉,又答应送一次,再收货,还是不新鲜。“我都不好意思再找顺丰了,貌似我吃了它们几次‘免费’的樱桃。”日前,讲述这段经历,席女士仍很不爽。 记者随机采访了11名市民了解到,其中6人曾遭遇过类似的事情——或者久久不发货,或者订单莫名其妙消失,或者“货源供应不上”取消订单……通过电商购买肉类产品,则只有1人尝试过。尽管样本有限,但正是这种种遭遇,令国内生鲜电商还难言“爆发”。 分析人士张正昊称,对于消费者而言,食品安全问题非常重要,使用电商平台购买生鲜,确实不是当下的习惯,消费者更习惯于在线下市场“看一看、比一比”。电商要通过每一次的良好体验,建立信任,逐渐培养消费者的购物习惯。 “李东楼”亦提到,掌握一家人生活饮食的一般还都是家庭主妇或老人们,这意味着他们很可能对电商的接触机会更少或者时间更晚,这也是生鲜电商需要建立线下门店,逐步让消费者进行反向O2O渗透的必然。 “说是冷链,其实在运输途中有猫腻。”一位快递业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配送途中,可能会关掉冷气,快送到时才开,造成“全程冷冻”的假象,欺骗消费者。 记者观察: 信息化当助推生鲜电商 “××生鲜强调产地直供的概念,从源头、供应链体系、配送端确保从枝头(养殖)到餐桌的新鲜。”采访中,面对生鲜安全可靠的疑问,记者不只一次得到这样的回答。生鲜电商可以如此回应,但又真切地没有击中消费者的问题核心。你说安全,就安全了?王婆卖瓜的道理,消费者还是懂得一些。 为了避免自卖自夸,生鲜电商不妨多嫁接一些信息化工具。比如,大概10年前就已经提出的食品安全溯源体系——举例说,一只鸡从出生、到饲养长大、到成为“盘中餐”,其间所有信息都能被顺向追查(生产源头—消费终端)或逆向追溯(消费终端—生产源头),从而令食品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始终处于有效监控之中。 这些,当年只需要一个小小的芯片或条形码就能实现。如果说当年信息化技术有限、无线网速不够快、力有不逮,那么10年后,在动辄市值千亿美金的电商时代,是该用信息化手段主推生鲜电商市场之时。比如,百度的“百度筷搜”,就开了个头。 |
关键词:生鲜,快递,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