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数码频道>>焦点资讯

人人都有"屏社交"依赖症 缓解孤独时又重坠孤独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者: 中国青年报 2014-12-02 10:27:01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关系进化论:“深社交”变难

  目前,“屏社交”的特点是:以文图为主,音、视频为辅。而人本身是个“色声香味触”多维运作的“多媒体”。这就决定了“屏社交”的交流通常需要由想象来补齐语义。于是,社交工具都提供多套情绪图标,弥补文字沟通中的情绪缺位。而图标之不逮,又由简单的网络语言补之。所以,“小伙伴”、“亲”“么么哒”等网络用语,能够迅速流行。

  为什么需要这样的网络口语?因为网络交流听不见语气和语势,只萃取了语意。这不足以交流,又常常引起歧义,招致不快。特殊的网络语言是“屏社交”里面的语气和语势,补齐了“屏社交”中的情感缺失。因为,那些在屏交流中让人不适的人,很难再次发生新对话,这与现实中网友“见光死”是同样的逻辑。

  亦因此,我们的“屏社交”关系圈和屏外社交圈并不重合,从现实加进屏中的关系未必是稳固的,而单纯由“屏社交”发展而来的朋友,未必是不稳固的。

  “屏社交”的扁平化,还带来了另外一些人际结构的再造。

  人类学家霍尔把人际距离由近及远,分为亲密距离、私人距离、社会距离和公众距离。在屏外社交中,我们在潜意识中会有这种心理分殊,这就像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说的差序格局。

  但在“屏社交”中,差序格局被揉碎了,重新捏合在一起的是更加简单化的二元关系:关注和不关注。其表现就是点赞与不点赞,跟帖与不跟帖,转发与不转发等等。

  人际交往的线条基本上一目了然。正如《社交红利》一书中指出:“你的好友即整个世界。”好友实指“屏社交”中的好友。

  也正因此如此,要建立亲密关系、实现深社交,变得越来越难——因为我们从潜意识中取消了它。人们松散地聚合在屏上,我们一直都在一个群列表中,也在对方的通讯列表里。在“屏社交”中,社群的存废、升级,总在发生。

  所以“屏社交”时代,不独隐私被摧毁,被摧毁的还有我们的离愁别绪和乡愁。就像今天古典诗词的流行,只是一种“假流行”。因为承载这种诗情画意的人际结构已经风雨飘摇。今天,真正能快速流行的是解构性的调侃姿势和短平快的“段子”文化。

  “屌丝”一词,从最初被卫道士喊打,再到百姓日用而不知,并印在各种出版物中,就是这一过程的小小注脚。

  互联网的反判精神在“屏社交”里,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它不仅反判、颠覆既成的世界,即便是互联网本身,也可能被颠覆。未来,在“屏社交”中,关系的进化还能到达什么地步?现在还远远未到停止想象的时候。

关键词:互联网,手机

责任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