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大股东清一色外资 中国果实为何被外资攫取
阿里巴巴集团(以下简称阿里)上市的马拉松之路终于又跑到了一个重要节点,6月26日,阿里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招股书增补文件显示,阿里计划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交易代码为“BABA”,但文件并未披露上市的具体时间。 据多家分析机构预测,阿里的募资金额可能高达200亿美元,可能成为史上规模最大的IPO之一。如果上市成功,包括马云在内的28个合伙人与联合创始人等将随之获得巨额财富,但作为阿里第一大股东的日本软银集团,将成为阿里上市最大的赢家。 其实,不仅仅是阿里,在多场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投资盛宴中,我们看到的最大赢家往往是一些外资机构。面积仅有260平方公里的开曼群岛,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英国的一块海外属地,成立于1963年的开曼群岛早已成为全球闻名的离岸金融中心和所谓的“避税天堂”。 公开资料显示,阿里的注册地即在开曼群岛,并已确定把美国纽交所作为上市地,其第一大股东是日本软银,持股占比34.4%,第二大股东是美国雅虎,持股占比22.6%;腾讯的注册地也是开曼群岛,已于2004年在港交所上市,其第一大股东是南非MIH集团,持股占比33.93%;百度的注册地同样是开曼群岛,已于2005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其第一大股东则是英国Baillie Gifford &Co Limited,持股占比7.1%。 VIE结构风险几何? 招股书显示,在阿里的股权结构中,日本软银持股比例达到34.4%,是第一大股东。而阿里的董事会主席马云,持股比例仅占8.9%。截至今年3月底,阿里可变利益实体产生的营收为人民币61.7亿元,占集团总营收的12%。 公开资料显示,VIE(可变利益实体),也称为协议控制。通过把企业拆分为两个实体,VIE结构解决了外国人对限制性产业进行投资的问题。其中一个实体位于中国,掌控着在中国开展业务所需的牌照和其它资产。外国投资人则能够购买第二个实体(为离岸公司)在海外上市的母公司股票。 业内人士称,对外资限制的TMT产业,在VIE架构下顺利实现了私募股权融资及上市做大。过去十余年间,中国最优秀的互联网公司正是通过VIE得以敲开海外资本市场的大门。 虽然VIE结构的风险引起的话题已不新鲜,但随着阿里上市期的临近,VIE结构再次得到密集关注。 有媒体报道称,美中经济安全审查委员会近期向美国国会提交了一份报告,提示支撑阿里和其它中国互联网企业的VIE结构有重大风险,可能会对投资者利益构成损害。 报告认为,VIE仍是目前美国投资者投资中国科技公司的唯一途径,但有些公司在信用上的不良记录,会使得美国投资者在投资他们时充满风险。 业内人士认为,这份报告的最大价值,是给投资者提示了风险,并指出VIE结构上市公司的风险变量在于人和公司而非该结构本身。 类似的风险提示也称,尽管阿里规模够大、根基够牢,对于中国经济来说不容小觑,但潜在投资者面临的风险是,阿里在敏感的网络产业中树大招风,如果中国决定打击VIE,阿里很容易成为靶子。 来自资产管理公司Nuveen Asset Management的分析师Jane Snorek表示,“我们已经习惯于这种VIE结构。它就像是我们对中国进行投资的部分成本。”他认为,VIE结构和中国公司的企业治理问题,有时会抑制投资人愿意购买中国公司股票的价格。但只要企业的前景广阔,这种问题就会被人忽略。 对于VIE结构,百度CEO李彦宏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VIE是中国体制变革慢半拍、企业国际化发展快半拍的共同产物,如果继续限制VIE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将会使整个产业的活跃程度降低。 |
关键词:阿里巴巴,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