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电影”来势汹汹 盈利模式仍待突破
《青春期》、《女人公敌》、《狼图腾》……这些听上去似曾相识的名字,已成为近一年以来发展势头迅猛的“手机电影”的代表,也被善意地称为传统电影行业的“搅局者”。 事实上,将它们笼统地称为“手机电影”并不完全准确,因为其播放渠道不局限于移动终端,也包括PC端乃至正常的电影院线,所以也可以将它们理解为广义上的“网络电影”或“微电影”。 这种类型的电影兴起于2011年,并在2013年迎来爆发式增长。不仅有越来越多的受众开始关注手机电影,其盈利渠道也开始分化,参与的导演及编剧大量增加,再加上政府机构和企业的加入,整个市场呈一片欣欣向荣之势。 但在繁荣的外表之下,手机电影的盈利模式仍是一大瓶颈,这也导致导演们在进行拍摄和制作时通常都带着“玩票”的心态,这对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出了挑战。 2013年最受关注的一部美剧无疑是由美国网络视频公司Netflix 制作的《纸牌屋》。这是历史上第一部和电视台无关、全凭用户数据就开始制作的电视剧,事实证明其大获好评,在美国及其他40多个国家成为了播出频率最高的电视内容。 受此影响,国内也掀起了一股以微电影、网络剧、手机影视为核心的手机电影投资热。因为市场的大力推动,2013年甚至被誉为“中国网络剧元年”,以前文所述的微电影为代表的网络剧横空出世并迅速蹿红。 有几个数据可以说明手机电影的火热:截至去年12月中旬,网络播放平台共上映手机电影超过10000片次,平均每个视频网站上映800部;其中,几乎每月上映67部,每天上映2部,可谓数量惊人。 有数据显示,2013年手机电影的市场规模已突破200亿元。 鉴于其迅猛的发展速度,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唯一的节中节,手机电影节由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普陀区人民政府主办,吸引了来自85个国家与地区的1951部短篇参与,手机电影产业受追捧趋势可见一斑。 尽管手机电影的发展势不可挡,但其盈利模式却是绕不开的一道坎。 不同于传统电影,手机电影无法在院线上映,因而播放渠道就被限定在了互联网平台上,这也决定了其投资回收渠道的局限性。 通常情况下,国内手机电影的盈利模式包括广告商定制、视频网站点播分成、手机平台以及互联网电视播放权购买等。根据公开资料,目前手机电影的亏损比例高达90%。 为了绕开这一屏障,有的电影公司开始自谋出路,如光影华视 就在微电影《青春期》的基础上打造自己的明星和衍生产品,例如女主角的服装品牌、抱枕、靠垫乃至手游作品。 除此之外,政府机构也在大力支持手机产业的发展。以上海市普陀区为例,该区已决定拿出亿元孵化资金来推动以新媒体数字内容为主的文化创业产业发展,目前其已完成了对沪西电影院的改造,该影院将成为上海首家互联网影院。 “互联网电影是支撑新媒体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简言之,通过衔接上游如网络文学,下游手机游戏、互联网游戏,依托产业链整合推动新媒体数字内容产业整体发展,互联网电影的盈利模式将会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普陀区文化局副局长郑葵说。 |
关键词:互联网,微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