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数码频道>>行业动态

可穿戴设备“只开花不结果”

http://www.hebei.com.cn 2014-03-06 11:21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对于移动终端产业而言,2013年是稳中有变的一年。智能终端产品的硬件结构高度稳定,大部分元器件短期内都无法取得革命性的技术突破,主要依靠工艺进步提升性能,终端元器件正式进入PC化的性能迭代发展阶段。终端硬件的高度同质化,使领先企业的竞争压力倍增,为保持差异化追求更高的产品利润,终端企业一方面布局应用和服务,另一方面寄希望于人机交互领域的革新重新定义终端。可穿戴设备在这样的产业大环境中应运而生,承载着终端产业对未来发展的期望。

  硬件服务化

  提升应用开发者的话语权

  可穿戴设备产业脱胎于智能终端产业,大部分元器件是终端同类产品的小型化,设计和代工模式也基本延续。经过2013年的孕育,在可穿戴设备产品形态不断突破的同时,也构建出一条与智能终端基本类似的硬件产业链,上游元器件、操作系统、开发参考平台等方面都出现了较为成熟的产品,可以说可穿戴设备的硬件成熟度的提升是智能终端元器件小型化、低功率化的过程。

  同时,相对于智能终端,大部分可穿戴设备局限于医疗、健康、安全等有限的应用领域,属于专有设备,服务依存度更高。可穿戴设备使应用可以突破触屏交互的限制,更贴近人体和现实,可以将可穿戴设备视为移动应用的一系列API接口,将其从虚拟的互联网一直蔓延到了真实世界。这种硬件服务化的趋势,提升了应用开发者在整体产业链中的话语权,使可穿戴设备产业延续了移动互联网应用百花齐放的格局,尚未形成智能终端领域寡头垄断的局面。同时必须看到,可穿戴产业依然处于服务和应用的探索阶段,虽然现有设备以经大大拓展了终端的外延,方便了用户的工作和生活,但是依然缺乏具有足够规模效应的盈利模式,众多新创企业停留在试错的阶段,其主要获利方向是从资本市场获得投资,而不是通过自有服务获得实际市场收入。

  由此可以看出,可穿戴设备的上游硬件环节是智能终端硬件产业链的延续,成熟度提升较快,也有明确的发展路径。而在应用和服务平台方面,可穿戴设备产业仍在寻找杀手级应用,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盈利模式,仍处于孵化阶段。

  性能和功耗的平衡

  衍生出两条发展路径

  智能终端属于多功能的通用设备,不同配置的终端功能基本相似,大体不外乎拍照、音乐、视频等,产品通过性能和做工来拉开价格区间。相对而言,单独某一种可穿戴设备属于专有设备,其功能和任务专一,同时整体上看可穿戴设备种类繁多,需要适应大量不同场景下的应用需求。因此评估可穿戴设备硬件成熟度,一方面要考虑硬件在单一任务条件下的性能和功耗,另一方面要考虑是否有足够多的硬件种类去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需求。这与智能终端目前PC化的参数迭代路径有着明显的区别。

  硬件成熟度的两个视角对应着可穿戴设备硬件的两种基础架构。

  第一种脱胎于智能终端,以已有的手机应用处理器(AP)为核心硬件的通用平台。如Google Glass采用了德州仪器的OMAP 4430,Galaxy Gear采用了三星自家的Exynos 4212,都是基于ARM Cortex-A9架构,是典型的应用处理器。采用该类架构可以有效地利用智能终端已有平台加速开发,市场上有终端周边器件可供选择,且功能强大,可以完成虚拟现实等一系列基于多媒体内容的交互功能。缺点就是功耗较高,待机时间较短,从数小时到1天不等。

  第二种与活跃于工控领域的低功耗微控制器(MCU)结合,立足嵌入式技术,采用成熟的实时操作系统(RTOS),在单一领域完成固定的单一任务的专业。例如Nest恒温器、Pebble智能手表、FitBit One健康追踪器和高通的Toq智能手表都分别采用了基于ARM Cortex-M结构的MCU产品。采用该类架构具有功耗低、响应速度快等优点,一般可以做到10天以上的待机时间,但是对虚拟现实等高性能人机交互技术的支持较弱,只能完成监控、记录、提醒等简单功能。

  不同类别的设备对性能需求大体遵循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的顺序。虽然目前可穿戴设备的研发重点是性能和功耗的平衡,但是从智能眼镜的使用情况来看,“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具有颠覆性的人机操作技术并不是MCU级别的处理器可以承担的,企业对可穿戴设备的期望是引发下一个类似智能终端的革命,必将在各类可穿戴设备中拓展杀手级应用。未来随着人机交互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智能眼镜等强功能的可穿戴设备将面对大量即时的数据处理要求,导入AP级的处理器是大势所趋。可以预计在未来5年内,多核心基于更新架构的应用处理器将成为市场主流。

 [1] [2] 下一页

关键词:穿戴设备,智能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人民邮电报
责任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