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不住的互联网金融 反余额宝联盟或难持续
互联网金融持续发酵。继“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更多委员加入到热议余额宝和互联网金融中来。 北京银行 董事长闫冰竹3月7日表示,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首先要明确监管主体,再从法律层面加大对其立法力度。光大银行 董事长唐双宁肯定互联网金融是件新事、好事,但金融本身是高风险行业,凡事过了头就是出事的开始,创新过度就是风险的前兆。 民生银行 董事长董文标则呼吁互联网企业和银行应该共同成长,实现共赢,互联网有着天然的技术优势,而传统银行则有着独特的客户资源优势。 互联网金融有风险,但在原银监会副主席蔡锷生看来,将银行和余额宝对立起来显然不对,要用发展的眼光看新生事物。来自新浪财经“最受投资者欢迎的理财产品调查”显示,上线不足8个月的余额宝以57.8%的比例票选为“投资最多的理财产品”,而股票仅得票16.2%,基金(除余额宝外)则只有4.8%。 数据不说谎,余额宝巨大的民意基础证明了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不管来自传统银行的打压多么激烈,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正成为“浩浩荡荡不可逆转”的潮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参与者与支持者: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力挺余额宝,并表示将“全力拥抱互联网”。3月7日,京东商城宣布将上线类余额宝理财产品“小金库”。同日,平安银行宣布6月份上线更多互联网金融产品。 互联网金融新面孔 政府工作报告“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落地有声,打消了所有对余额宝或遭打压、取缔的担心,得到正名的余额宝可以说是拿到了“尚方宝剑”,也为整个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争取到了难能可贵的机遇,吸引更多企业加入进来显然水到渠成。 3月7日,京东商城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互联网金融战略的四大布局,并发布网银在线钱包,类余额宝理财产品“小金库”则于3月11日上线。 同日,在平安银行2013年业绩发布会上,平安银行高管表示,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形成一定的影响和冲击,但同时,也带来非常好的创新机会。平安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继推出“平安盈”后,今年6月份将上线更多互联网金融产品。 有“中国巴菲特”之称的郭广昌3月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从去年开始,复星已经加大了对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关注,要“全力拥抱互联网”。郭广昌力挺余额宝,称应该用理性的角度看待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不能扼杀创新。他更自信地表示,复星下一个赶超的目标是中国平安,认为在“以前超越平安完全不可能,但在互联网背景下,我们存在弯道超车的机会”。 郭广昌宣布进军互联网金融显然是有备而来。在发布会现场,他不失时机地推销起了自家的保险产品,“我们可以像做余额宝一样,卖保险产品,这样让保险业变得更亲民、更好玩。” 据了解,郭广昌在紧急补充的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提案中,对余额宝以及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P2P借贷平台等新型普惠金融业态的作用十分看重,认为它们与互联网的结合,在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极大弥补了我国普惠金融体系的不足。 这一观点得到了P2P代表企业宜信CEO唐宁的认同,他多次表示,阿里巴巴、平安集团等企业的加入,令普惠金融的产品更加多样化,因而满足了不同层次人群的金融需求。 谁是银行真正的寄生虫 余额宝虽然已经被正名,但银行并不甘心放弃。据报道,有三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总行下令不接受各自分行与余额宝依托的天弘基金及其他货币市场基金进行协议存款交易。 在学者缪因知看来,交易或拒绝交易是市场自主行为,财大气粗的国有大银行一向不是协议存款的主要需求方,此举未必会对市场和货币基金的收益造成太大影响。国有大银行不差钱,余额宝们可以把这个钱存到更缺钱的中小银行中去即可。他认为,三大行如果是为了赌气、示威而刻意排斥货币基金,则这种“巨头单独和钱过不去”的局面将是不稳定的。 在一位熟悉天弘基金人士的眼中,大行的这种动作对余额宝影响不大,因为现在找余额宝求合作的银行很多,“四大行和邮储银行一般是资金的出借方,本来在同业市场就是以拆出为主、很少拆入,除了交行,其他大行基本没有向商业机构借过钱;既然没什么合作,也就无所谓‘封杀’。” “有人指责互联网金融不成熟,风险很大,但反过来说我们传统金融体制是不是就完善了呢?没有吧,如果说完善了,成熟了,怎么还那么热闹,为什么还要改革,还要发展?所以我觉得这些东西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蔡锷生认为,传统金融体制也在完善发展中,所以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互联网金融。 对余额宝的“围剿”终引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的“吐槽”。3月6日,马云在阿里即时通信软件“来往”中发文称,“‘改革进入深水期,今天改革要啃的是硬骨头’。很多人听懂这句话,但并非所有的人能体会这句话。改革的最大阻力不仅仅是改革本身的难度和复杂度,更是来自既得利益群体。他们及其代言人为了化解并转移自己的危机,总是站在昨天‘专家’的角度恐吓和误导大众对创新改革的理解。他们天天骂着体制,却享受着体制,他们总希望改的是别人的利益,但绝对不允许任何人动自己的奶酪。专家都是昨天的,对明天来说谁都不是专家!” 2月21日,央视评论员批评余额宝为银行“寄生虫”、“吸血鬼”,但实际上,这打错了板子,银行“寄生虫”另有其人。 本报记者从宜信和联办财经研究院合作发布的《2014中国财富管理:展望与策略》报告中了解到,在民间高利贷领域,有一批人的放贷资金并不来自自有储蓄,而是来自银行信贷资金或其他低息借款。按家庭户计算,这样的家庭目前国内约有42万户,户均放贷金额约为55万元,资金规模超过2310亿元。这类家庭通过巨大的利差获得暴利,平均借入利率为7.5%,平均借出利率为36.6%。报告称,这类低息借入、高息借出的套利家庭,有可能利用了银行信贷政策的漏洞或者买通了银行内部人员进行了违规操作,进一步加剧了银行信贷的道德风险。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一类人才有可能是银行真正的“寄生虫”、“吸血鬼”。 |
关键词:互联网,理财产品,余额宝,理财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