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保险规模接近300亿 网销风险不可不防
网上保费增速惊人 2月25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了《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报告》。这是保险业首次编撰完成的行业第一个关于互联网保险发展情况的研究报告。 该报告提供的2011—2013年三年的行业经营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3年,国内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公司从28家上升到60家,年均增长达46%;规模保费从32亿元增长到291亿元,三年间增幅总体达到810%,年均增长率达202%;投保客户数从816万人增长到5437万人,增幅达566%。 报告同时指出,目前我国互联网保险在整个保险市场中的占比还不到3%,与发达国家如美国30%的占比相差还很远,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隔网难卖复杂产品 报告提出,目前的网络保险产品主流是粘度低、标准化的短期意外险等产品,价值低且产品单一。 眼下国内保险业“触网”的形式各异: 资本介入型——2013年9月,平安、阿里巴巴和腾讯联手打造的首家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开业。专家指出,平安用联姻方式介入互联网,是以资本为纽带,把握掌控网络资源的主动权。 渠道利用型——如果说前几年的“淘宝退货险”是小打小闹,2014年初,借助电商、微信等平台的流量优势,大小保险公司“狂欢”了一场——各种超低价、亲民款的短期意外险产品和健康险,让人们眼花缭乱。 不过,业内人士指出,无论是“买网”还是“借网”,都只是保险业与互联网的浅层融合,所谓“网络保险”都还只是简单产品。各机构虽赚了眼球和流量,但单件产品价值低,保费规模有限。 中国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曾表示,长期人寿保险涉及到财务规划、家庭规划,一份合同往往是要谈好多次才谈得出来;养老保险的对象一般是大型企业,而团队人员情况难以通过网络确认;长期健康险需要做体检,需当面确权……这些都不适宜在网上销售。正因如此,“三马卖保险”首先从财产保险开始。 此次报告提出,复杂的寿险保险产品需要与客户进行充分沟通,而互联网在这方面“可能有些欠缺,并且隐藏很多风险”。另外,健康险保障性比较强、专业性私密性要求高,怎么去解决沟通问题,也是目前市场对于互联网都在观察和研究的问题。 不仅仅是信息沟通的问题,对于复杂保险产品,互联网渠道仍有许多无法穿越的障碍。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单鹏指出,电子商务遵循的是透明化、个性化、简单化,要求高速的产品开发节奏、灵活的产品设计,特别是在费率、责任、标的人群等方面做个性化的产品开发,需要突破形式严谨细致、内容晦涩的条款书写规则,对保险条款、产品的核心内容予以通俗的表现和简单的演示。此外,互联网的任何一种服务都是全流程的。但现有的保险理赔服务,技术上不能实现“全链条网络化”。第三,在管理上,保险行业还需要适应互联网内部“组织模式扁平化”的特点,做出相应调整。这三方面,足够保险行业努力上一阵子。 网销风险不可不防 近期一款收益超过6%的短期万能险“火”透互联网。不过专家提醒:短期限产品若遇集中退保,保险公司将面临资金运作压力。 针对网络保险的风险防范问题,报告指出,应尽快建立一个高效、便捷的信息反馈机制,迅速回应客户疑问,避免误解导致的退保等风险。报告还强调,应加强市场准入等方面的制度建设,维护网销渠道的正常秩序。 目前,监管层对“互联网保险”的态度是“开放包容,鼓励创新”。为“接驳”互联网时代,保监会在2013年底发出通知,要求自2014年1月1日起,各公司对新报送审批或备案的保险条款进行统一编码,并在7月1日前补齐之前5年内的产品编码。业内人士指出,将保险条款编制唯一的条款编码,是网络数据时代金融业不可或缺的管理手段,能方便消费者通过多种方式查询条款信息,确认“电脑页面”所显示保单的真伪、条款虚实,让网络营销的模糊话术、噱头彩头,现出原形。 2014年1月中旬,保监会下发《关于促进人身保险公司互联网保险业务规范发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对网络保险的机构运营、宣传、促销等方面做出详细规定。强调公司宣传和披露以及风险合规管理与其他渠道看齐,客户回访内容和标准化不低于其他渠道。这将是国内金融业首个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文件。 对于网上卖保险的保险公司,税务部门如何规避税源流失风险?这在技术上已经破题:今年1月24日,国内首张税务验证电子发票由太平洋保险联手江苏省地税局研发并应用。客户冷女士在网上投保防癌保障计划后获得首张电子发票。客户在保险公司官网输入个人信息和保单信息即可查询到与之对应的“电子发票”,可以下载、打印可视化影像文件,同时江苏地税局网站也备有相关数据可供查询和验证。 中国有句俗语:“有苗不愁长”。“互联网保险”眼下虽是小苗,但扎根全球最大的保险市场,只要勤于修枝、防虫,一定会枝干茁壮、枝繁叶茂。 |
关键词:互联网,保险,微信,电商 |